竞赛科普第二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eye15 calendar2025-06-11 09:30:35

一、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竞赛官网:

http://www.tiaozhanbei.net

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


二、竞赛时间

每两年一届

省级决赛:奇数年的五月底前

全国总决赛:奇数年的下半年


三、竞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总结来说就是激励青少年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四、竞赛内容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0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该类别作者限本专科生。自然科学类作品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前沿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要求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学术性。论文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内容上则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5个组别。

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 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 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 生态、环保等)。

0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主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03科技发明创作

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主要是科技创新、发明创造,要求作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制作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发明创造,包括硬件制作和软件编写。具体分为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5个组别。

“挑战杯”除主体赛外还有许多竞赛专项活动。


五、竞赛专项活动

“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

“挑战杯”红色专项赛是大赛组委会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增的专项赛道,旨在通过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引领青年学生感受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活动要求:各省级、高校“挑战杯”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充分认识红色专项活动的意义,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提升学生参加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以本层级名义奖励学生优秀作品,可对调研报告、短视频等分别予以奖励;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主体赛事和往届作品评比,对组织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表扬和宣传。*具体情况以当年官网发布的正式文件要求为准。

“挑战杯”黑科技展示活动

参加对象: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均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加。支持跨地区、跨校组队,支持国外高校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学生单独或与境内高校学生联合报送作品。团队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3人。

作品要求:强调创新和技术含量,针对前沿领域、具有颠覆性和前瞻性的实物或技术均可报名。同时也接受创意性和趣味性作品。参赛者须保证作品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并能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展示。获奖作品需现场展示,且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其他类别评比,往届作品不得重复报送。


*具体情况以当年官网发布的正式文件要求为准。

“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

办赛理念:“揭榜挂帅”专项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协同机制为手段,聚焦“卡脖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政企发榜、竞争揭榜、开榜签约”的方式,向高校学生团队征集解决方案,促进政企校产学研深度融合。


六、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1.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6月1日(今年即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者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学校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织委员会检查。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参赛项目要注重与“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衔接和拓展,鼓励学生将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为创业实践。


*具体情况以当年官网发布的正式文件要求为准。